未选择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 | 2022 in Review

Posted ·2898 Views·9176 Words

圣诞快乐

2022,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庆幸的是,总算都过去了,圣诞快乐!
对于许多人来说 2022 都不是容易的一年,席卷全球的经济萧条,后疫情时期的混乱状况 —— 多少人在今年失业、失学... 年之终了,更多的抱怨和悔恨对任何人来说都没有意义,我也不希望自己将这些负能量带到新的一年里。所以与其沉湎于过去、巩固消极的证实偏差,让我不妨以更乐观的态度来结束这一年;并试图去理清思路、寻找和总结问题,或许能激发一些新的洞见,也与同境遇中正在挣扎的人共勉。

Success is going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ing your enthusiasm.
-- Winston Churchill[1]

问题与后果

不论心态是多么的积极,当回到总结本身时,我的 2022 毫无疑问是彻底失败的一年。有一些明显直接的原因,也有许多间接或是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在着手调整的过程中会逐步总结。以下是我企图改变这糟糕的现状而记得一些流水账,反映着我的写作和结构化思维能力在这年里遭到的恶劣退化。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2]

模糊的目标,敷衍的执行

我几乎没有在 2021 年的年终总结里提到任何的目标与计划。

思考,沉淀,影响 | 2021 in Review

ID: 962  发布于: 2022-02-12 16:10:41

当时的我天真地认为 2022 年将充满着巨大的改变和转折,计划将始终无法更上变化;与其花时间在设计缜密的规划上,也许走一步看一步更有操作性。事实证明,计划只会催化变化,而很难会拖慢变化,特别是对于目前的我而言。来到加拿大后,我几乎摆脱了所有来自家庭、社交圈的约束,这样的境况加之对于生活、学习、职业道路目标的缺失,一时间混乱和迷茫也可以解释得通了。

只有大概方向、没有计划的每一天充满了拖延与挣扎。拖延是因为我不知道在什么时间点什么事情应该有更高的优先级,往往就服从了人之本性做最容易或是最符合「心情」的事。往往这些事情对实现目标的贡献都少之又少,更不要说花在娱乐和消遣上的时间了。有时我会发自内心地恨自己,下定决心要改变,然后又重蹈覆辙。

所以 2022 年的我就一直在赶着各种截止时间点在走。每周的作业、考试复习、实习工作的面试准备等无不是最后时刻抱佛脚。即便是提前有时间来做准备,我也宁愿将精力花在毫无意义的闲杂琐事上。

转折中失去了掌控感

准备将职业和学习方向向「密码学」调整。年初说到年末,除了选上了一门应用密码学课之外,也没有做其他任何的深入了解。我的数学一直不好,但专业偏偏又是数学。错过了转专业的最好时机,本科以来我一直在努力想找到某个可以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专业方向。但是每次遇到一些合适的选项,就会陷入纠结和自我否定,不确定自己的数学能力/智商能否胜任。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之前,每天的时间在我眼里都是碌碌无为的,是在为了不切实际或者不存在的理想而奋斗。2022 年国内考研的艰难状况让我深深地为未来我的研究生学业和科研道路担忧。于是,在转变之中,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开始变得模糊起来,自身的缺陷却显得愈发显著,到了最后所以的理想和追求都看起来像是会注定失败。

不尽人意的环境

1 月,结束了上学期的 Co-op 实习,从多伦多搬回滑铁卢。不小心错过了火车,于是只好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顶着雪做天价出租。到了租到的房子里才发现,实景与图片大相径庭,却已匆匆忙忙签了合同,没有反悔之地。然后不幸又遇到一位邋遢无比的室友,让房间里充满了各种令人厌恶的东西 —— 猫臭、布满油渍的烤箱、微波炉和冰箱、损坏的暖气和空调... 我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在加拿大的严冬开启了新一学期的生活。

刚来加拿大住了 4 个月多伦多大城市,不觉有任何不适,交通、设施、氛围都很符合心意。到了卢村,一切都变得麻烦起来。去银行存钱、去打疫苗、去看电影,去做任何要使用公共设施的活动至少都得花上个大半天。路程远就罢了,公交车还只有 20 分钟才发一趟次,周末所有门店还不开门 🙂

5 月,又开始了新一学期的 Co-op 实习。和上一次的工作环境可为是完全不同,我被放进了一个完全没有活力和奋斗氛围的研发团队。以稍微直接一些的方式地描述出来,就是一群中庸的码农在做着价值极低的事情。实习生的工作性质甚至有些像临时工,领导对代码的最高要求是「能用就行」,他们不在乎设计模式、不需要抽象、不考虑可维护性... 以至于我能为他们做的工作有很多很多,但真正能学到的专业和职业技能少之又少。当然,这都是不加修饰的主观体验,对于事实情况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解读。最终的问题绝不只是由一方造成。当我意识到环境的不佳时,我没有选择及时、主动地与领导沟通企图解决问题,而默默地适应和逃避掉了责任。各种原因掺杂给我提供了一次非常差劲的实习工作体验,这也为我坚定读研提供了许多的动机。

几乎不存在的社交生活

我不需要什么社交生活,我有独立且强大的内心,我经常对自己这么说。不过是只会逃避的懦夫心态罢了。有一种心理学现象叫「思维反刍」,指的是人们过度地、反复地重温过往的负面经历和感受,以至于沉湎于过去的失败,进而干扰专注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所指的社交生活不只是和朋友的打闹嬉戏,社交环境还充满了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碰撞和摩擦。这能将新的想法、观点和视角注入所有参与对象的脑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言行。一个人呆久了,坏的想法很容易被固化,而好的想法却经常被忽略。这直接导致了我的 2022 长期由抑郁的阴霾笼罩。

Design who you are with, and find diversity of thought, then it will bring out something different in you.
-- Laurene Powell Jobs[3]

原因与动机

以下是一些我已经主观意识到存在问题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大概率还存在许多暂未被发现却在暗中给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微妙问题。定位并应对这些缺陷将是 2023 年我的首要目标。

身心健康对生产力的直接影响

作息规律是不存在的,每天不是晚睡就是晚起,有时甚至无法强迫自己起床上课。令我不解的是,读了这么多年书,我从来没出现过这种问题。更奇怪的是,我对上课这件事没有任何的感觉 —— 没有厌恶也没有期待。作为一个学生,上课却对我而言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一件事。

除了作息规律混乱之外,饮食也毫无条理。起床时间不固定就意味着早饭时间不固定,然后午饭和晚饭也相继后推。更不要说营养搭配了,高碳水高脂肪食物占绝对主导地位。然后就导致血糖的不稳定,时不时就会发困,一整天昏昏沉沉。

过度的内容消费

被动地接受信息是对大脑的溺爱,过度的内容消费是精神毒品,甚至比普通毒品影响更加隐匿且深远。人是怎么废掉的?当你花大量的时间去接受大量无价值的信息让脑中充满垃圾时,大脑就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设计感、失去了改变现状、追求进步的原始冲动。2022 年里毫不夸张地说,我看了不下 100 部电影、电视剧,播客的收听量被大大压缩,书也是开了许多头而没有一本被读完。浪费无数小时的时间在没有任何意义的内容消费上,人就是这么废掉的。

被动思维

无论做什么,我都必须给自己一个理由,否则干任何事都是由于「心情好」。我长期维持着这一理性的办事准则,但却总是疲于思考和找寻做任何事的动机,最终又开始怀疑人生、质疑一切的意义。每天的我都是被迫于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在忙碌着,可以说毫无主见地生活,实则是悲哀。上课到底是在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想要实现的到底是什么目标?仅仅是为了「不被写入缺勤记录里」或是「记录会在考试中出现的重点内容」吗?这些理由充其量不过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的借口罢了。如果真是出于这些目的,那我大可在家自学,还需要去上课吗?

真正驱动着我们去上课听讲的只应该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

可怕的舒适区

这一年过的太舒适了,我几乎躲避了所有的挑战,蜷缩在舒适区里,错过了许多机会。我现在无法想象到了研究生申请的时候有教授或者领导能为我写出一封不只是敷衍而成、充满套话和通用形容词的推荐信。我总是会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就失去自信、时常过度地怀疑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即便我是满腔热血,也没有人能懂我的追求。

解决方案

年轻带来的一大好处是随时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这个先决条件解决了做出改变的基本的要求。现在我们的面前又出现了另一个悖论 —— 我该怎么才能确认我新提出的修正计划真正能够帮助我改善现状,而不是将我拖进更深的深渊?Well, you can't. But god knows you can try. 大家都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尝试然后失败至少比无作为有用。

态度与计划

我们当然可以大谈特谈做计划这件事,但落到实处时如果如嘴上功夫那么简单,那 2022 年的我也不会出现如此之多的麻烦了。计划的设计因人而异,对于我这种拖延症晚期患者而言,我们需要做一些创新的尝试。

态度的转变

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就短期而言,我很难做到全部所做之事都出于 Well-motivated 的目的,我也不希望生活过得像机器;所以许多决定都是需要事后再说服自己的。那么,想要对所作所为做出改变就离不开态度和心态的调整。自控力实在是被过分高估了,换一个视角来看自我约束这件事,我希望能:

Judge people by their Say/Do ratio.
以其说和做事的比例 (执行力) 来审视一个人。

提高效率,并约束自己更清醒地去做无论是对他人还是自己的承诺。

另一种心态的改变是尝试去欣赏和感激身边的人事物。就像许多人喜欢让房间里、办公桌上充满其所爱的东西 —— 家人/宠物的照片、手办、日记本等一样。感恩之情能激发人对生命、生活的珍惜,进而将这种珍惜转化成喜悦与热爱,所有事情都会变得更有意义一些。

深度工作

也许是有些陈年的论题,但最近一段时间里我对互联网导致的所谓信息爆炸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社交媒体的种种干扰与诱惑、触手可及的各种媒体消费渠道,有时会感觉有些措手不及,有时又觉充满乐趣难以抵抗。然后... 生产力?就不需要再提生产力了。

所以最近开始在尝试以天为单位规划日程、划分周期。周期大致有这么两个类别。深度工作 (Deep Work):专注、不间断、不分心的工作周期,在周期内剔除所有干扰 —— 社交媒体、电子设备、甚至是一本书,移除所有可能将注意力分散的事物,然后让认知能力推到极限。与其相对的是浅度工作 (Shallow Work):用于回邮件、看教材、看 Paper 等不需要特别专注也无法产出非常多价值的事情。Calvin Newport 在他的书 Deep Work 中提到,深度工作方法帮助知识工作者学习并掌握新的技能,然后更好地运用这些技能增加产出。类似这样:

deep work demo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深度工作的机会和环境。我十分幸运还处于大学阶段、滑铁卢农村也没有太多的干扰,学校也有环境不错的图书馆,深度工作法有发挥的空间,于是不妨尝试。下学期实习我也会去坚持做类似的时间规划,并尽我所能培养其为长期的习惯。

目标与系统

人习惯于寻找所有事情的绝对定义,以至于大多数人时常对自己有比较顽固的设想。一时的失败就注定了一辈子都是失败者。其实普通人是很少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机会的,大部分时候都是人把自己定义住了。幸运的话这个定义能给你带来一些好处,比如科学家、运动员、伟人等,它们以偶像和理想的形式存在。运气不好,或是遭遇挫折时,定义如果发生改变,大多数情况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的心态和行为都会是负面的。目标的设置更是会加重这个影响。在达成前,我们都是失败的;达成后,又会顿觉虎头蛇尾,然后迫切地寻找下一个目标。在我看来,一套可持续的系统是更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目标机制。如果你想取得高分,你需要做的不是将这个目标裱起来公之于众、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而是设定这样一个系统:[每天]在[9:30]我要花[3 小时]来[学习这个科目的教材、复习这个科目的笔记],或者[每天]在[图书馆]我要花[2 小时]来[看一篇这个领域的文章]。没有人造的量化指标、没有评估方案,我只是在遵守我的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和位置去做这些事。系统流程的每一次执行都能创造一次积极的反馈,催化一些正向的定义改变。一个简单的目标无法提供这样的体验。

其实就像祈祷一样,如果你向上天许下改变世界的愿望,上天当然不会直接帮你将这个世界改变了,但它会给你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

方法论

习惯的养成是非线性的,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在试图建立起任何习惯时,都将会经历一个必要阶段 —— 失望之谷 (The valley of disappointment)。重复地做一件事很容易,也可以很困难。在习惯养成的早期,训练和执行没有激发对个体的直接影响时,耐心与毅力就成了必要因素。计划的落实也是这个道理。我用 Todoist 做待办清单接近 4 年,愈发觉得对软件的依赖丧失了所谓的「形式感」。完成事项,标记并从清单上清除,然后转移重心到下一项。周期结束后,列表被清空,回过头来再想回顾和反思在已完成的任务中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还有欠缺时,就变得不那么自然了。

与深度工作结合,我最近开始尝试利用看板 (Kanban) 与艾森豪威尔矩阵 (The Eisenhower Matrix) 来可视化一周内的所有事项和任务。

星期一开始前将所有预期到下周内会需要完成的事情填入矩阵,上周未完成的事项也依次推移至本周:

The Eisenhower Matrix

然后从「紧急且重要」象限开始逐步执行事项,并通过看板跟踪状态:

Kanban board via Shutterstock

将某项事情推入「完成」状态有了更多的作用和影响,为回顾和反思提供了机会,也让完成工作更有动力。

当然,这些方法论的实践对空间和时间投入都有要求,投资回报比也是见仁见智。和对待任何人提供的建议一样,请 Do your own research.

总有更值得做的事

平庸的生活方式是麻醉药[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哪怕任何事都不做,这一天也会与往常一样匆匆结束。大学的时间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 —— 三省吾身,今天的时间是否过得有价值。理性地权衡在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情,是确保时间不被错误利用的基本要求。在打着各种华丽口号的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然后时刻告诫自己:总有更值得做的事。

普通且自信

我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命不凡」的好处要比坏处更多,但是生活和学习的压力逐渐增大之后,普通人的本性暴露无遗。但即使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也认为人需要保持自信,普通且自信。因为失去对自我的信心没有任何的好处,而保持自信至少意味着有达成内驱力正循环的可能。在 2021 年的年终总结里我提到过,邓宁-克鲁格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在无知的前提下的盲目自信和对自己的高估。所以所谓的正循环是一种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品质得到磨炼的状态。对我 (INTJ-T) 而言,想要塑造起「主观能动」、「热衷于分享和表现」与「谦卑而不自负」的品格,抛开自信带来的影响后,将变得完全无从谈起。我欣赏所有能对自己有清楚、独立的认知,也对其他的独立个体有接受、尊重和关怀的人。保持自信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必要因素。

我想我无论是作为一个开发者、学生还是科学家,其实都还有着许许多多未发掘的潜力;所以我害怕当我允许惰性和舒适区肆无忌惮地操作和束缚我的人生时 (尽管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我将失去实现所有潜力的可能。如果我的人生过得过于舒适顺畅,我将注定一事无成。

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are losing theirs and blaming it on you, If you can trust yourself when all men doubt you, But make allowance for their doubting too;

If you can wait and not be tired by waiting, Or being lied about, don’t deal in lies, Or being hated, don’t give way to hating, And yet don’t look too good, nor talk too wise...

-- Rudyard Kipling, If

积硅步以致千里

之前的几篇总结,写完也就过去了,主要起回顾和展望的作用。而我对这篇总结的期望是其能成为随时可供参考的「手册」,成为我每天念一次的咒语:

  1. 2022 年终时对现在的我有着什么样期望?
  2. 目前阶段的我应该以什么规则来约束行为和生活?
  3. 有哪些人事物是我应该感谢和珍惜的?
  4. 我的长期和短期的目标有哪些?
  5. 我是否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正轨上行进?

我这个人很懒,记性还不好,还没有自控力,只有念念咒语才能想起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年轻才卷的动

说了这么多方法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谁也不知道终究会不会奏效。也许 2023 年最终也会变得一片狼藉。那又怎样呢,我还能再写一篇年终总结给自己出一整套全新的方案。对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无需忧虑生活、没有经济和家庭压力,多少人求之不得、多么难能可贵的机会,你为什么不珍惜?你为什么不努力?说到头来,不卷那您就注定失败了 (当然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失败是件坏事的话这条路也可以走),卷起来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甚至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我每天都应该认清这个事实,然后由衷地感谢帮助我走到这一步的所有人事物。生活很美好,请尝试去找到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些好事

当然也有好的一面,这世间少有什么事没有好的一面,找准角度是门学问。

这篇总结应该是这几年写总结来最有实际意义的一篇,写作的过程也是反思问题、寻找答案、制定解决方案的过程。至少对于我个人 2023 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起到一些警醒与启发的作用。我总喜欢在年初定一些野心满满的目标,到了二月新鲜感消退,又返回原地。年终总结也像一封保证书,黑纸白字的承诺,督促我按规则执行并在不能完成目标或者计划时感到自责,然后努力变得更好。

If you just sit and observe, you will see how restless your mind is. If you try to calm it, it only makes it worse, but over time it does calm, and when it does, there's room to hear more subtle things.
-- Steve Jobs, Steve Jobs by Walter Isaacson

没有计划的生活给了我很多的闲置时间,有一段时间里我莫名地对人生的意义有些沉迷。有人说,人生的意义是去「享受人生,并且帮助他人享受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是我的行为宗旨,有些类似 "carpe diem" 或者所谓的 YOLO 思维。但是我所追求的好似也并不只是和「享受」有关,但追求的具体是什么,又有些难解释清楚。Douglas Adams 在他的一本有些戏谑的小说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里玩笑式地做了关于宇宙所有的答案的解答 —— 42。Elon Musk 在他的采访中也经常提到这个情节,然后强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宇宙万物的答案,剩下需要做的就「仅仅」是找到正确的问题去问了。人生的意义是去求学、求知,在前人的基础上试图提出更多、更深刻和更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无限接近于找到某个终极疑问。回答了这个问题,学习的意义也顺势而解。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悲壮的毅力,而是对无限未知的渴求。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2022 年里「可能」找到了理想的未来工作和学习方向 —— (应用)密码学 ((Applied) Cryptography)。其将数学和计算机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出许多跨学科、跨专业的应用。就区块链而言,除了软件工程实现外,研究者通常也需要考虑许多其他学科范畴的要点。如法律学 (去中心化与政府监管)、心理学 (计算机安全与社交工程)等。我会在 2023 年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这个学科,然后争取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助理实习机会,以帮助我明确是否要将密码学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职业和研究方向。

往日不再

The Road Not Taken 是美国诗人 Robert Frost 其中一首最为人熟知的短诗,大多数人将它的寓意理解为对于独立思考、勇于走自己的路的赞颂。事实上,Robert Frost 曾告诫过读者这是一首十分 Tricky 的诗,其隐蕴着许多讽刺的意味。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将无法欣赏到另一条路上的所有风景;尽管你选择了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结果也很有可能会与期望大相径庭。谁都无法想象到 2022 年里我竟然能做出如此之多的错误决定,毫无顾忌地放纵然后宽容自己的所有行为,以至于即便是给 2022 打上修整或是重塑标签,最终我也没能实现任何的积极影响。

尽管如此,如果说这篇年终总结只是为了起这样一个作用,那就是让我清醒地意识到:每一个决定都伴随着机会成本,随着而来的种种问题麻烦将是旅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也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去管理态度和精力、只在意那些必须要在意的事情 (the fucks given[5]),尽量做最能让自己满意的决定,然后尝试去热爱脚下的路,崎岖不平或是一马平川。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and]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新年快乐。


引用与参考

  1. Churchill, W. (2013). Churchill by himself. RosettaBooks.
  2. Wang, X. (2019). Lan Ting Ji Xu. Shang wu yin shu guan.
  3. Tim Cook, Jony Ive, and Laurene Powell Jobs | Full Interview | Code 2022. (2022). YouTube. Retrieved January 5, 2023, from https://youtu.be/sdvzYtgmIjs.
  4. 正确地浪费剩下的时间. 正确地浪费剩下的时间 - SurviveSJTUManual. (2022). Retrieved January 5, 2023, from https://survivesjtu.gitbook.io/survivesjtumanual/li-zhi-pian/zheng-que-di-lang-fei-sheng-xia-de-shi-jian
  5. Manson, M. (2019).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A counterintuitive approach to living a good life. HarperLux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